一個企業的成功不僅僅是要有出色的技術人員跟團隊的開發創作,更為重要的就是隨時有著一顆不斷思考的心,不斷的先前發展。
近期的“名利場”事件讓記者Kurt Eichenwald記錄了微軟12年來的首次虧損。同時,蘋果崛起。但美國本身正處于掙扎之中。分析微軟的失敗和蘋果的成功有助于認識到美國需要怎么做才能走上正軌。2000年12月,微軟每股股價達119.94美元,為當時世界上最有價值的企業,市值達5100億美元。但隨后,它便開始下滑。現在,微軟每股股價僅值30.63美元,市值僅為2570億美元。
但同時,蘋果股價從每股8.19美元上漲到614.32美元,市值也從48億美元漲到5740億美元。現在,蘋果已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企業。
為何微軟下滑時蘋果在蓬勃發展呢?Eichenwald僅從管理層和戰略角度進行了分析,但分析宗旨同樣很重要。
Eichenwald細節披露了微軟管理層所做的一系列錯誤決定,特別是其CEO史蒂夫·鮑爾默和其建立者及首席軟件設計師比爾·蓋茨的錯誤決定。微軟有三條產品主線:個人電腦操作系統-Windows,電腦軟件-Office以及Server產品(為企業而非個人服務)。三十年來,微軟一直是軟件提供者的龍頭老大。
上世紀90年代,微軟在美國技術公司中排名第一。眾多杰出的工程師紛紛涌入其總部并建議許多除了微軟操作系統和Office之外的其他產品。比如Eichenwald報告顯示稱,1998年,微軟團隊開發出一項可行的e-book軟件,但遭到比爾·蓋茨的否決,原因是“他不喜歡這個軟件的用戶界面,因為它看上去不像Windows軟件”。10年后,2007年11月,亞馬遜推出其Kindle e-book,轟動了整個市場,銷量達幾百萬臺。
Eichenwald將微軟的下滑歸結為蓋茨和鮑爾默本身的缺點,即他們不愿意接受來自Windows,Office和其Server之外的產品。更準確的說,微軟到2000年前其戰略路線都進行地非常好,但接著便開始迷失方向-但微軟仍很能獲利,只是蓋茨和鮑爾默沒注意到罷了。1980年,微軟的高官們嘲笑IBM的高官太滿足于自身的成功,只看到自己已經成為計算機提供者的主流,卻未留意到技術典范已轉移到個人電腦將代替他們主流的位置。同樣,在2000年,該典范再次發生轉移,從個人電腦轉移到個人數碼裝置,而這次微軟卻沒注意到這一變化。
蘋果卻注意到了。2001年10月,蘋果推出了數碼音樂播放器iPod。喬布斯看到了消費者們喜好的轉變。像數碼相機、便攜式攝像機等這樣的智慧型手持裝置廣受歡迎。于是,喬布斯立刻將蘋果轉入到個人數碼裝置的市場中。
緊跟iPod的巨大成功,蘋果于2007年推出了iPhone。很多人認為iPhone將成為十年內的技術產品,它并不是第一款智能手機,但它卻是第一款帶有有效觸屏的手機。由于iPhone也成功了,蘋果于2010年又推出了iPad。
Eichenwald援引喬布斯說比爾·蓋茨是微軟的基本問題稱:“比爾喜歡將他自己比劃成產品的創造者,但他并不是。他是個商人,贏得商場比制作產品顯得更加重要。”
微軟和蘋果的不同點在這兩家公司的宗旨上體現的很明顯。微軟的宗旨是“您的潛力 我們的熱情”。蘋果則是“換角度思考”(Think different)。過去的十二年里,蘋果一直采用不同的思考方式,制定出了基于有力產品的長期規劃,并使其獲勝。微軟則被盈利模式套牢而停滯不前。
自2000以來,美國一直處于掙扎之中。其困境同微軟一樣,糟糕的管理層和脆弱的戰略路線。國家領導人們也只沉溺于財富之中。
微軟當初嘲笑IBM被困在遠古時代,如今卻也滑落其中。不幸的是,美國現在也在這樣行事。社會典范已經轉移,但作為一個國家,美國還未認識到這點。
美國的官方座右銘是“我們信賴上帝”(In God We Trust),但現在應為“強大即美好”(Big is Beautiful)。美國領導人太沉迷于“強大”這個詞了,強大的軍事,強大的商業,還有強大的資金。有人認為微軟的停滯正因為其太“強大”。今天,有人也說美國太強大了。但蘋果也很強大并已蓬勃發展,因為蘋果懂得將資金隨著到典范的轉移而轉移。蘋果有膽識,敢采取不同的思考方式。
所以這些問題都是值得美國去思考的,因為現在的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思考的社會。現在美國面臨的問題并不是太強大而難管理,或是政府機構過于龐大。癥結在于:美國被困在遠古時代而不自知。美國人需要清醒的認識到,要注重成長而非獲利。美國人需要換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