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watch和apple watch對比評測,這兩款手表可以說是本月十分受關注的兩個智能穿戴設備,下面小編就針對這兩款產品,為大家帶來一個詳細的對比分析,希望親們喜歡噢。
外形設計
毫無疑問,制作精美、令人賞心悅目的產品一直是新產品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蘋果 Apple Watch 似乎并不那么討喜,只因為采用了圓角矩形的外觀,而 Huawei Watch 則為傳統的極簡圓形設計,華為稱其靈感來自自然界的圓,非常接近于經典手表設計。
Apple Watch 首次亮相時人們對其最大的疑問就在于表盤設計,畢竟 Moto 360 問世之后證明圓形表盤更受歡迎,所以很驚訝為何蘋果沒有采用。不過,蘋果的 Apple Watch 提供了兩種不同的尺寸,可選 38mm 或 42mm 的直徑,而 Huawei Watch 則只提供了 42mm 的款式。
與此同時,就算是方形設計,蘋果 Apple Watch 看起來也比 Huawei Watch 更優秀。華為之前表示,Huawei Watch 在表耳、表圈、表冠、機身及后殼處全部采用 316L 精煉不銹鋼,再經冷鍛加工,使其硬度提升 40%,極為抗腐蝕、耐磕碰和刮劃。
很顯然,Huawei Watch 只有 316L 精煉不銹鋼一種表殼,而 Apple Watch 提供了三種不同的表殼材質,包括冷鍛 316L 不銹鋼款、陽極氧化鋁合金、18K金。單純對比兩者都有的 316L 精煉不銹鋼,我們發現蘋果經過冷鍛加工的款式相比 Huawei Watch 更加耐磕碰,其硬度提升高達 80% 之多,相當于 Huawei Watch 的兩倍。
關于表冠的設計在這里不得不提,其中 Huawei Watch 手表設計了 2 點鐘方向(30度位置)的按壓式表冠,傳統手表極為經典的設計亦是如此,具有識別度更高,操作也更加人性化的特點。Apple Watch 上最為脫穎而出的設計無非也是表冠設計.
蘋果稱,其改變了存在了一百多年但功能從未改變的表冠,它已是 Apple Watch 標志性設計之一,同時也是 Watch OS 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 iPod 經典的“點按式選盤”意義一樣。新的表冠被賦予了多樣全新功能,除了傳統調校時間和日期之外,還可以通過扭轉數碼表冠,靈活而準確地進行縮放、滾動和選擇,還可以作為按鈕來使用,在不同表面下功能不同,基本與內在軟件體驗互為一體。
Huawei Watch 采用了一塊 1.4 英寸的 AMOLED 屏幕,像素密度高達 286 PPI,屏幕對比度高達 10000:1,并采用經典奢侈手表上使用的藍寶石玻璃。其圓形的表殼穿戴手腕看起來十分自然,傳統手表的外觀自然大多數人都喜歡。
蘋果并未提供 Apple Watch 的詳細屏幕信息,包括屏幕和分辨率大小,不過蘋果再一次引入了“Retina 視網膜”概念,以突顯其清晰的屏幕顯示效果,號稱就算細如發絲的秒針細節也能清晰呈現。但究竟 AMOLED、LCD 和視網膜屏的差異在哪呢?具體仍需實際觀察,理論上在如此小的屏幕上三者的差異非常微小,只要文字、應用程序圖標和界面都不是像素化或模糊不清,多數用戶都能接受。
不過, Apple Watch 屏幕的貢獻并不局限于視網膜技術,還為智能手表首次引入了超靈敏的觸控技術 Force Touch。該技術是 Apple Watch 的一大創新,通過該技術 Apple Watch 的視網膜屏幕不單只能識別每一次觸摸操作,同時還實現了力度感知。簡單的說,蘋果通過顯示屏周圍布置的多個微小電極,感知用戶是“輕點”還是“按壓”操作,從而在不同的界面有不同的相關操作反應。
相信 Force Touch 在不久的將來會對其他智能手表的研發提供類似設計思路,在這方面蘋果自豪的表示“ Force Touch 是 Multi-Touch 之后蘋果最意義非凡、令人叫絕的全新傳感功能。”
表帶配件
Apple 提供了一整個系列的表帶,根據材質可選高性能彈性纖維運動型表帶、靈活的磁性不銹鋼織網打造的米蘭尼斯表帶、柔軟裄縫皮革制成的皮制回環形表帶等,不同的表扣又有不同的表帶可供選擇,比如內藏磁體便于快速扣緊和調節表扣的表帶、采用堅固金屬表扣的皮質現代風扣式表帶、皮質經典扣式表帶以及不銹鋼鏈式表帶等等。
華為官方表示,Huawei Watch 同樣有不同材質的表帶可供選擇,包括皮質和不銹鋼等等,也有 Apple Watch 的米蘭尼斯表帶。至于究竟實際效果如何華為并未展示出來,所以目前單純外觀定制上來說,Apple Watch 無疑比任何一款 Android Wear 手表出彩。
內部硬件和續航
Huawei Watch 搭載高通 1.2GHz 處理器,再加上512MB RAM+4GB ROM 的配置組合。而蘋果在發布會上談到更多的是 Apple Watch 的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我們也只知道蘋果的芯片組為 Apple S1,其余性能如何蘋果沒有提到。至于續航,從蘋果官方得到的答案是一天一充,準確的說是 18 個小時。無論是否準確,至少說明了其續航時間不長。相比之下,Android Wear 平臺亦是如此,不同的設備續航不同,但都很短,相信 Huawei Watch 的 300mAh 電池也不例外。
不過,蘋果稱 Apple Watch 的充電方式簡單易行,只需將磁性充電線搭到表背上即可,蘋果采用了與 MagSafe 技術相結合的感應式無線充電方案。有意思的是,在充電方式上,華為也采用了磁吸式充電,目的也是為了讓充電變得簡單,所以兩者差別在這方面打了個平手。
軟件和功能
毋庸置疑,無論是谷歌的 Android Wear 還是蘋果的 Watch OS,這兩款操作系統提供了非常成熟的設計。Android Wear 的 UI 主要因素就是“頁”或“卡”,滑動“頁卡”可以完成所有事情。Apple Watch 上的 Watch OS 選擇了一條不同路線,蘋果特別定制了以全新的動態方式展示的應用程序菜單,所有的程序都集中在一個表面,用戶需通過滑動平移將需要打開的應用大致移到中央,再點擊進入,或者依賴于數碼表冠將縮小的應用程序圖標放大了點進。
其實在界面設計上只是用戶熟悉的問題而已,兩者沒有太明顯的缺陷。至于核心功能上,兩個平臺也極其相似,包括通知提醒、電子郵件、電話、日歷、導航、音樂控制、天氣查詢、語音命令和健康健身等等,一應俱全,可以說打個平手。兩個平臺都需要配合智能手機使用,唯一最大的差別在于第三方應用的支持。發布會上我們看到了很多蘋果公布的第三方應用,甚至還包括我們熟悉的微信和微博功能,究竟誰能更快的打造手表生態系統現在無法確定。
唯一無法打個戰平的是支付服務,Android Wear 誕生之初就已經被告知,暫時沒有統一的支付服務,其電子錢包 Google Wallet 也是早已被放棄的功能。不過 Apple Watch 將會具備由 Apple Pay 帶來的非接觸式支付功能,同時蘋果還與 Visa、萬事達及運通還有多家零售商達成了支付合作,很快可能也與銀聯聯手,也就是說擁有 Apple Watch 的用戶只要在這些零售商的收銀臺處,掃一掃自己的 Apple Watch 就能完成購物支付。
定價
這是用戶最關心的問題,華為并未透露 Huawei Watch 的具體定價,但從了解到的消息來看,這款設備的售價將達到 1000 歐元,約人民幣 6700 元,僅提供表帶更換的 Android Wear 手表如此高的定價難以讓人接受,相比 Moto 360 貴出不止兩倍。
如果售價屬實,那么這款設備在價格上并沒有太大的競爭力,因為蘋果 Apple Watch 的售價為最低 2588 元人民幣起。更重要的是,雖然華為表示 Huawei Watch 將在 20 多個國家和地區上市,遠超過蘋果 Apple Watch 的 9 個,但首發上市國家并未有中國大陸市場,這一點 Apple Watch 無疑更討喜我們內地的消費者。
總結
外觀設計上,華為Watch由曾任職于Fossil(化石)手表和阿瑪尼公司的設計師BenNorton設計。與市面上的其他智能手表相比,這更像是一款傳統手表。相比AppleWatch的方形,筆者更喜歡華為Watch的圓形造型。
而系統功能方面,已有多款智能穿戴設備使用了Google的AndroidWear系統,相對成熟,并且未來還有可能像安卓手機市場一樣,使用刷機精靈等第三方工具自由給手表刷入新系統。同時不可小覷的是眾多開發者對Apple生態系統的熱情,相信AppleWatch會有更多好用的第三方APP支持。
價格方面,傳聞華為Watch高達1000美元的售價相比AppleWatchSport的2588元人民幣并沒有優勢,當然,準備入手126800的18K金Edition版的土豪可以忽略。
另外,4月份大陸地區就可以買到AppleWatch,而華為Watch在大陸開售的日期目前還不明確,這或許才是影響你購買哪款手表的最重要的因素。
小編觀點
要用華為Watch,首先你要有個Android手機,要用Apple Watch,首先你要有個iPhone(5以上)。小編平時比較厭倦給手機充電,但被需求所迫,有線就要插上充一會,生怕有急事時電量不夠。所以智能手表對于小編來說還是要放一放,一天一充的安全感太低,就算是公司和家里都配有充電器,在公司還是沒有摘表的習慣的。續航是智能手表的硬傷不可避免,但其功能性也不能直接忽略,在地鐵中被擠的腳離地也可查看短信/微信,雖說回復時對著手表說有些怪異,但應急一下還是不錯的。手表是貼身物件,記錄健康信息會更加準確。智能手表依舊是靠一只手來操作,另一只手當架子。YY下:若是可以呆在手上,靠手的輕微動作來實現手表的操作,還是不錯的。
以上,就是小編要為親們帶來和分享的相關內容,親們可以簡單的了解并參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