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復app官網下載分享給大家。觀復博物館為馬未都先生創辦,目前已經設立廈門觀復博物館,上海觀復博物館。觀復博物館展覽側重開放形式,強調人與歷史的溝通,突出傳統文化的親和力。
【軟件說明】
文盲可掃,美盲須療。跟隨馬未都先生,尋找美,發現美,傳播美,暫別塵囂,開啟一次審美重塑,將新中國第二次掃盲運動進行到底。
觀復導向是一個新型文化類互聯網媒體平臺,創始人為馬未都老師。該平臺為喜愛文化,喜歡收藏者提供了一個開放式的學習、交流的機會。
年末歲尾,新年將至。在您熱熱鬧鬧過新年的同時也別忘了來觀復看看,為親朋好友選心儀的禮品吧,商城春節正常發貨呦~~~
【相關資訊】
近些年,馬未都火了。
算起來,他的主業為文學編輯,是個文化人,然而讓他火起來的原因是他的副業——收藏文物。
從1980年開始,馬未都便接觸中國古代藝術品收藏,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等等。
1997年,沉浸收藏多年的馬未都創立了新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2007年正式更名為:觀復博物館。
隨著馬未都在2008年登上中央電視臺王牌節目《百家講壇》后,他也從小眾的收藏圈子走進大眾視野,為弘揚傳統文化,保護、研究文物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
而觀復博物館這其中的“觀復”二字,便來源于道教典籍《道德經》第十六章,原文是:“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如果直譯的話,觀復就是觀察事物的往復,進而引申為宇宙萬物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變化,在這往復的運動變化中尋求常理之所在也便是“觀復”。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概述人生成大事業、大學問必須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其中,這驀然回首后的幡然領悟也可以說是“觀復”的另一種說法,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只有經歷這一番苦功夫最后才能體悟到事物發展變化的本源。
和道祖老子幾乎同時代的西方哲人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他老人家是想表達:生活,不是通過世俗的物質方式去度過,而是要透過理性,審視人生命的終極需求,從而引導出一種新的生活態度。
“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殊途同歸,講得都是一個道理。
或許,文化人馬未都將博物館命名如此,也正如是。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