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睡著手機市場的不斷繁榮與發展,人們好似正在對電腦的依賴性逐漸的減弱了,這難道就是互聯網大數據的轉變嗎?
互聯網的重心逐步向著移動互聯轉移,各種新型智能移動設備的迅速普及帶來海量數據的爆發。于是大家都在談論大數據,大家都想用好大數據。但你真的了解大數據嗎?當前的行業狀況又是怎樣?
事實上,大數據只是一種提法,其形態本身是數據云。正如DCCI創始人胡延平所說,以實時感知、分析、對話、服務能力為基礎,讓數據流成為商業、營銷活動的核心才是關鍵。怎樣才能讓這些大數據更好地為產品或營銷服務,搞清楚大數據時代的業界生態必不可少。
1. 數據流量劇增,Web Analytics產業曙光出現
如此龐大的數據,哪些具有商業價值?怎樣挖掘出這些有價值的數據?事實上在大數據中,存儲在數據庫中的結構化數據僅占10%,郵件、視頻、微博、帖子、頁面點擊等大量非結構化數據占據了另外90%。怎樣從這些與用戶行為相關的大數據中挖掘出更多有價值的內容,值得創業者思考和探索,同時也給數據分析與挖掘產業帶來更多的機會。
2. 數據不是數據存儲,而是數據應用
從傳統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人們產生的數據越來越多。同時Google Glass的誕生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每個人都將產生更多的數據。但如果僅僅是簡單地將這些數據存儲起來,它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價值。
3. 基于用戶行為分析,互聯網營銷趨向 開放-主動-整合
正如前面所說,數據結構更加多樣化,圖像、視頻和文檔的比例占了半壁江山。有數據顯示每年諸如郵件、視頻、微博、帖子、手機呼叫、網頁點擊等類型的非結構化數據增長率達到80%。大量的用戶行為信息記錄在這些數據中,互聯網營銷將在行為分析的基礎上,向個性化時代過渡。
4.RTB-DSP-DMP,Ad-Exchange發展提速,向營銷云轉變
RTB即為“人群實時競價”,是近年興起于美國的網絡廣告交易模式。該模式一經出現便在全球被大范圍采用,目前歐美數字廣告發行商中有2/3使用RTB模式。同時Google DoubleClick高管認為,到2015年將有50%以上的展示廣告通過RTB模式完成。
DCCI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有超過230萬個網站,網頁超866億,移動應用超過135萬。由此可以預見,國內網絡廣投放也將從傳統面向群體的營銷轉向個性化營銷,從流量購買轉向人群購買。也就是說,未來的市場將更多地以人為中心,主動迎合用戶需求。
5.以人為中心,互聯網生態結構發生轉變
截止2012年6月,中國有網民5.38億,其中手機網民達到3.88億。同時關于三大移動智能操作系統,我們還得到這樣一組數據:
大量智能移動設備接入網絡,移動應用爆發性增長對數據進行深入挖掘的需求突顯。而移動互聯網與傳統互聯網融合,成為所有媒體的核心節點卻是大數據實現的前提。
所以看來我們曾經的那個被人們所熟悉的網聯網生活正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發生著不斷的改變,將來會是什么樣的,還不知道。